【访谈对象】
辽宁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访谈时间】
2021年05月14日【图片
【问答
主持人:
今年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主题,安排部署各地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各项活动,通过开展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开展综合演练等工作的落实,不断提高即时比分灾害防治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辽宁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同志做客本期访谈,就即时比分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有效防治地震灾害风险为大家做详细解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国家地震局建局50周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防震减灾事业5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辽宁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
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危害极大,因此,党和政府历来对地震工作十分重视。60年代,我国地震进入活跃阶段,从1966—1976年中国发生了九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邢台地震后,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地震工作机构。辽宁省地震局始建于1970年8月,由地震办公室沿革至今,担负着全省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职责,有着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曾经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和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特别是海城地震,是人类历史上在强烈地震发生前做出的唯一一次成功预报,极大的减轻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强烈地震而载入史册。50多年来,在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我局几代干部职工努力下,在全省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辽宁省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是不断完善地震监测台网。辽宁省的地震监测工作从无到有,到目前发展到有监测台网37个测震台,90个强震台,52个前兆台。具备了省内1.5级地震、邻近海域2.5级地震的地震监测能力,实现了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正式速报;营口、鞍山、辽阳、沈阳地区具备了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全省大部分地区具备地球物理场实时监测能力,初步实现区域成网。
二是顺利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这个项目2018年正式启动,目前已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961个,这项工作对整个防震减灾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以前发生了强烈地震之后,那么要圈定地震烈度,需要至少一周甚至一个月以上时间。那么这个系统建成之后呢,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信息,预警作用非常大。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映秀,90秒之后,地震波到达北川,如果能够实现地震预警,那么北川的人民一分钟以上预警的时间,所以,这项工作对于辽宁的防震减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建设整个的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等,计划将于今年启动试运行,开展行业预警应用示范、高速铁路等特殊预警应用示范。
三是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我们开发了地震信息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库的数据调用、地震目录查询、地震仪器运行监控和地震宏观异常信息上报等多项功能。同时也初步建成集多种手段方法、多学科的一体地震分析预报现代化会商系统,用于震前预测预报、震后趋势会商,大幅提高了分析预报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四是逐步夯实震害防御基础。完成了11个市区的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7个地级市的活断层探测工作和全省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建立了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消除不设防地区;不断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新改扩建工程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省内建筑抗震设防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基本构建公共服务业务支撑和服务系统。全面梳理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职责,厘清省、市、县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事权、财权,明确权责关系;分类梳理了21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事项和产品清单,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发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展地震信息服务、灾害风险防治服务等公共服务产品研发,逐步提高了公共服务产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主持人:
应对重大地震风险,即时比分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辽宁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个要知道什么是地震风险,地震风险在什么地方,地震风险有多大,如何进行风险防范,如何进行风险防治等等,所以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做好工作的部署。首先要坚持规划引领。认真评估“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规划目标任务,组织凝练重大项目,编制即时比分防震减灾“十四五”专项规划,并做好与应急管理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争取纳入“十四五”即时比分的规划防治体系。
第二要狠抓项目带动。对接实施好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在即时比分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实施。在今年4月底已完成大石桥、岫岩、凌海3个试点县致灾和承灾因素的调查与收集,全面总结了试点经验,制定了全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5月份将全面启动全省的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确保摸清风险底数。同时与发改、住建等部门共同牵头建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项目实施。目前即时比分划定了大连、鞍山、丹东、营口、朝阳5市79个地震烈度8度的街道乡镇,针对城镇住宅、学校医院、重要生命线等11类房屋设施开展风险排查和加固改造,消除地震灾害风险隐患,确保3年内见成效。实施了省内密山-敦化等多条活动断层探察,建设全省地震活动断层数据库,基本完成重大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估,为即时比分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城乡房屋设施工程建设避让、城乡抗震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防治体系。强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排查风险,找准最大风险,有效化解风险,陆续开展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推动形成行业共治、属地管理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作体系。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继续完善与发改、住建、应急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抗震安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大力推进全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坚持源头防控治理,加强抗震设防,不断提升城乡建筑、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农村住房的防震抗灾能力。
加强应急准备。及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地震应急综合演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推进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技术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灾情获取渠道,提高应急信息化能力,做好与应急管理平台的对接,为震后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主持人:
刚才提到即时比分地震系统“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请您谈一谈具体情况和今后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思路?
辽宁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行政管理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可以看到,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如何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的定位越来越精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涵盖领域越来越大。随着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防范地震灾害风险、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地震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们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任务也将越来越重。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总体分为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专项服务四类。决策服务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地震应急救援、开展地震灾后重建、国防建设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科学决策所提供的信息与技术咨询服务,具有敏感性、主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公众服务是利用多媒体、多平台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地震监测预警、地震风险区划和地震科学普及等公益性信息的服务,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专业服务是针对专业用户的精细化需求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如专业观测数据和大坝、高铁、地铁等基础设施提供的预警服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等特点;专项服务是为重大社会服务保障、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防安全等提供的专项信息与技术服务,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和特殊性等特点。
目前我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针对上述四类服务,制定了动态化服务事项和产品清单。同时不断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地震速报、灾情速报等地震信息产品精准度更高,为政府震后应急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地震预警技术及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年内将出台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实现秒级预警;活动断层探察成果为即时比分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非天然地震信息为特殊事件提供服务;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宣传有效提升了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我们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跟踪前沿科技发展,加快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开展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建设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地震灾害风险区划查询服务、地震快速评估辅助决策服务等技术服务系统,基本建成智能普惠的公共服务产品业务体系,推动防震减灾优质服务资源的提质扩容。
“十四五”期间,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梳理法律法规明确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职责,完善中央与省、市、县职权事权划分,坚持属地为主、上下协调的原则,使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责任落实落地。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的力度,把先进的地震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公共服务产品。要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公共服务理念和做法,增加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制度、平台、产品全方位创新能力,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服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将聚焦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立足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补短板、强弱项,以讲政治的高度,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为抓手,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切实扛起“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的政治责任。
主持人: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精神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有什么转变?
辽宁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自然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救灾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对防震减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指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亲自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始终把满足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加注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准确把握防震减灾发展形势,认真落实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涉及防震减灾重要工作安排,进一步转变思想,明确业务发展思路。
一是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科学规划地震监测站网,优化观测布局,实施即时比分地震监测台(站)网改扩建工程,增加监测站密度,发展海洋观测系统,形成覆盖即时比分海陆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推进地震预测预报长中短临一体化,加强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和宏观异常分析研判,健全完善地震预报责任体系和业务体系,建立新时代群测群防模式,加强地震短临预报实践,力争取得减灾实效。加快建设地震预警体系,推进地震预警业务化,强化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发布政策和制度,加大社会合作力度,推进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地震预警综合减灾效益。
三是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开展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断层、场地条件探测,以及房屋、危化品厂库等承灾体调查,探索开展海洋地震危险源探测,开展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推动实施第六代地震区划工程,建立分级管理的系列尺度地震灾害风险区划体系。
四是进一步强化抗震设防。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依法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建设单位、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地震部门全链条监管体系。落实重大工程、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工程、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要求,形成四大类、全覆盖、差别化的抗震设防要求制度体系。精准组织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推动重大工程建立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系统,加强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应用,促进城市抗震韧性整体提升。
五是进一步保障应急响应。加强地震应急响应预案体系建设,规范大震应急处置流程,健全地震现场工作队联动机制和现场队伍预置机制,完善技术系统,提升7级以上地震响应能力。构建“震前预评估、排查重点隐患,震时快速评估、开展烈度评定,震后破坏调查、恢复重建”等业务体系,提高应急准备建议的针对性。推进建立与应急管理部门深入融合的协调机制,为地震应急决策和救援工作提供高质量服务。
六是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健全防震减灾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专项服务体系,完善动态化服务事项清单和产品清单,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深化公共服务业务和科技支撑,提升基础业务数据精准度,推进服务产品规划设计和核心业务产品研制。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集基础业务数据、核心业务产品、数据开发治理和统一服务窗口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抓好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深化部门合作,引入市场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推动形成多元供给的公共服务局面。
七是进一步创新地震科技。成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心与省内高校联合组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联合行业研究所开展相关物理模型和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以及地震预报等关键科研技术攻关,促进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基础业务水平。
八是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以纲要规划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试点建设为带动,以指标体系为引导,坚定不移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四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防治精细、监测智能、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智慧防震减灾,着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理念提出新要求,我们始终用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发展眼光科学看待防震减灾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使命没有变,但使命的具体指向发生了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精准,“防大震、减大灾”的要求更加突出;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没有变,但现代化的内涵和重点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更加注重立足应急管理、服务社会需求、增强国际合作,突出用户思维;防震减灾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没有变,但发展的质量要求发生了变化,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攻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更高“智”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率、更高格局、更高标准发展;防震减灾工作坚持扩大开放的战略方针没有变,但是开放格局发生了变化,既要加强服务应急管理,也要重视与国内行业部门和国际社会的开放合作。地震系统干部职工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主持人:
今天非常感谢李局长能够作客我们本期访谈,和我们进行了在线交流,我们也预祝各地开展的防灾减灾各项活动能够取得卓越的成效,以优异的成绩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好,本期访谈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