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6日在沈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陈海波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1日
信息来源:沈阳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6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78.6亿元,增长18.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1亿美元,增长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0.2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17.5亿元,增长19.1%。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继续位居前列。

  (一)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实施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30条,筹集30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减轻企业负担16.4亿元,加强生产要素调度,开展“进企业解难题、实施保增长工程”,有效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出台促进开发区和城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压缩行政开支,全力保证重点支出,发挥了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努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增长,全年开工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849个。争取中央投资项目322个,总投资97.5亿元,争取地方债券15亿元,发行信托计划15亿元、企业债券12亿元,与中国建设银行等5家银行签订2700亿元贷款战略合作协议,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加1204亿元。推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88.7亿元,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532.9万平方米,增长4.6%,充分发挥了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的双重作用。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8%。《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北方重工新基地、沈化集团50万吨CPP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现代建筑产业园全面启动,航高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汽车产业扭转下滑局面,实现大幅回升。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948亿元,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2.4%。全国第一个金融外包服务中心在沈揭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商贸开发区正在成为全市第五大发展空间。泗水科技城、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浑南动漫产业基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商务会展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农业生产战胜严重旱灾、再获丰收,于洪五金等8个县域产业集群达到百亿规模,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7%,占全市比重达到39.8%。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840亿元,增长22%。中科仪罗茨干泵等20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功并购9家海外科技型企业,引进海外研发团队50个。辉山农业科技园跻身国家级行列,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二)以创建“样板城”为契机,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

  坚持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建投资完成360亿元,增长26.8%。

  启动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制定了五年建设总体目标,规划了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环保产业园,中钢北方金属资源加工等一批静脉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我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国唯一的生态城示范项目。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哈大客运专线、沈铁城际铁路等重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沈抚城际铁路、沈康高速二期实现通车,地铁1号线全线轨通,1号线东延线、2号线北延线开工建设。94座危旧桥梁完成改造,沈北、五爱客运枢纽全面竣工。沈阳展览中心开工建设,奥体中心网球馆、游泳馆投入使用。启动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工程,康平电厂并网发电。

  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成22座辽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和一批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高标准实施浑河生态提升工程。植树1205万株,造林49万亩,完成500个中心村绿化建设。东陵区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沈北新区、棋盘山开发区通过国家技术核查,和平区成为全省首个生态城区,30个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金山热电、沈西热电“上大压小”项目开工建设,新北热电等6家企业脱硫工程全面展开,沈海热电脱硫改造全面完成。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3.2%和4.5%,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为目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扩大开放谋求发展机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成商业城集团整体改制。新松机器人等5家企业成功上市。组建和完善基础产业集团等5家投融资平台,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获得金融企业省级国有产权交易机构资格,首家村镇银行和15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开业,法库成为“全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县”。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20条,沈北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5.1%。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面推进。积极稳妥实施水价和环保收费改革,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优化引资结构,全年引进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64个,新增世界500强企业6家,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809个,调入资金617.2亿元。成功引进日本精工、安川电机、油研工业等一批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企业,世界最大的现代建筑及开发企业日本鹿岛建设进入我市。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全市实现外贸出口35亿美元,新签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合同额10.2亿美元,沈阳动力集团参与兴建美国第二大风能项目,并在美国投资建厂。成功举办制博会、“德中同行”等10余项大型活动,沈阳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挂牌运行,沈抚连接带浑河南岸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发挥沈阳经济区首位城市作用,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财政减收增支的突出矛盾,完成民生工程投入226.6亿元,增长13.2%。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出台促进就业创业70条,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市实名制就业2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0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困难家庭大学生全部安置工作。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加强农民工工资清欠和困难职工帮扶,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工作,实施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以上。11类低收入居民及部分特殊群体待遇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建设5个中心城区示范性区域养老中心,新建和改扩建12所农村区域性中心养老院。为2.2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发放货币补贴,为农村贫困户建房2250套。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60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129元,增长14%。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津贴补贴政策。发放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性补贴。改造256个老旧小区、149条街巷路,新开和调整60条城市公交线路和农村客运班线,新建511公里农村公路,建成39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完成104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和质量再提升工程,完成20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6所万人规模职业技术学校全部投入使用。市四院、七院、奉天医院交付使用,市骨科医院和妇婴医院完成主体工程,儿童医院完成改扩建一期工程,新建和改扩建35所乡镇卫生院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8部文艺作品获得13个国家级奖项,我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沈阳体育健儿在全运会上取得12.5枚金牌的骄人战绩。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模式,加大调处力度,解决了4万多户居民无法办理房证、“荷兰村”历史遗留问题等一大批信访积案,全市信访稳定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得到国家充分肯定,“沈阳经验”在全国推广。沈河区、大东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单位。96123“一号通”市民服务热线开通,铁西区数字化城管系统通过国家验收。加强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打击力度,国庆安保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万无一失”的庄严承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监察、审计、参事、民族、宗教、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气象、防震减灾、人防、档案、修志、文史、红十字会、残疾人事业和老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市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成绩的取得极为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舟共济、拼搏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参与沈阳发展建设的中央和省在沈单位、驻沈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质量还不够高,部分城区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具有牵动力、影响力的重大项目还不够多,经济发展后劲还不太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土地综合收益较低;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完成“五大任务”、加快实现“三大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满怀发展激情,抢抓发展机遇,精心谋划,扎实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做优重点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以增量调结构,在调整中扩增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强力推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重点推进900个在建项目和1000个新开工项目,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直属大型企业落户沈阳,确保600个项目签约落地。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投向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加大土地一级整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努力提高土地综合收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鼓励社会及外商投资,加强资金筹集与项目投资的有效衔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教育、文化、旅游、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努力扩大工业发展规模、提升工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比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紧紧抓住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机床、输变电、现代建筑、通用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等5大千亿元产业,做大做强机床、沈鼓、远大、北方重工、三一重装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品,积极发展工程成套和装备成套,加快装备制造业公共检测等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投资5.6亿欧元的华晨宝马扩能、投资15亿美元的米其林搬迁扩产等重大项目。加快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建筑产业之都。加快航高基地建设,加强与中航集团、南航集团和庞巴迪公司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汽车产业聚集区建设,扩充产业链,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切实发挥城区发展服务业实施主体作用,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5%。加快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金融街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沈阳钢材期货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加强国药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加快大中街、太原街、南塔、长江街等商贸集聚区改造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总经销商、总代理商。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棋盘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先导作用,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和培育国际国内品牌展会。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鼓励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加大金廊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做好重点地块招商和在建项目、闲置楼宇的二次招商。

  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推进法库辉山乳业、新民林浆纸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于洪装备制造业配套工业园、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园等新型工业园区,形成一批新的百亿元产业集群。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一县一业”,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特色农业21万亩,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80个。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强4个县城及胡台、近海、空港等新城规划建设,加快14个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人口、资源、产业向重点城镇集中,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立足我市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水平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民用航空等产业发展。加快康平碳纤维、沈北五洲龙混合动力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泗水科技城建设,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

  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双百工程”,支持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核能、纳米、物联网、新型动力设备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积极争取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支持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6万吨和10.5万吨以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推进工业领域电机系统变频改造,实施沈煤公司等重点企业节能工程。推行清洁生产,推进排污集中控制,加快沈化、东药等高排放企业整体搬迁改造,淘汰沈阳热电、金山热电小发电机组,继续实施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工程。

  大力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抓紧编制实施《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发展规划》,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新兴城镇的连接。加快城际交通、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通讯、市场、户籍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加快重要节点上的产业园区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采取同城化、珠链式、组团式发展模式,加快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建设,围绕母城扩大城市规模。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积极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争取沈阳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抓住筹备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有利时机,统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环境样板城建设。

  高水平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抓紧实施行政区划局部调整,合理配置空间资源,进一步做优发展空间。科学制定沈阳全域发展规划,完成《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重点产业空间规划,促进各行政区与功能区有效衔接。增强规划意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启动第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场馆、运动员村、媒体公寓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艺术中心、新世界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成沈阳展览中心。全面实施《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启动南北二干线等城区快速交通系统建设,改造和建设一批城市桥梁、市政道路、地下人行通道,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加快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和县级客运站建设。确保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2号线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加快1号线东延线和2号线北延线建设。加快沈铁城际铁路、京沈、沈丹客运专线及沈阳北客站等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建设,积极推进新铁高速公路、沈本开发大道、沈抚2号公路、沈铁2号公路建设。加快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数字化城管。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开展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清理整顿街路市场,强化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户外广告管理。出台弃管小区管理办法,加强弃管小区管理。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辽河、浑河、白塔堡河、南北运河综合整治,加大卧龙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蒲河生态建设三年规划,加强秀湖、丁香湖、珍珠湖等水系建设,打造沈阳北部生态廊道。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和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启动污泥无害化处置,推进中水回用、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回收。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开展大规模绿化造林,实施荒山生态恢复、沈西北防风阻沙带工程,加快辽河水系绿洲、蒲河湿地森林景观带和县域工业园区生态绿化隔离带建设,实施500个中心村绿化,植树造林40万亩。

  深入推进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高标准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国家现代环保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启动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社区、家庭创建活动。积极申报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

  (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合土地储备交易机构,依法严格实行土地集中统一管理。深化政务公开,加强信用政府建设,切实发挥政务诚信在“信用沈阳”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努力实现零差率销售。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重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东药集团与红梅集团重组。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战略重组,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切实抓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加强社保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财税结构,切实增强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控制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拓展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功能,推动盛京银行上市。支持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积极争取我市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和途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带头人队伍发展壮大。推动供销合作社、农垦总公司改革发展。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与汽车、机械装备等重点骨干企业协作配套,增强市场竞争力。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完善创业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上市。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进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5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亿美元;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800个,调入资金700亿元。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全市出口总额增长20%。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精心办好制博会、东北亚发展论坛,加快沈阳桃仙国际枢纽港建设。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实施“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工程,集中力量办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福祉。

  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群团组织“牵手同行”就业创业联合行动,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名制就业25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军人及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大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普惠制就业培训6万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落实集体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职工薪酬制度和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居民及部分特殊群体待遇标准。落实涉农补贴政策,增加农民务农收益和务工收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养老保险参保扩面,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综合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行市级统筹,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参合率。完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认真做好残疾人工作。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非集中联片棚户区改造。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启动教育强区县创建活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特色化建设,推进职业学校开展国际化合作,积极申报全国职业教育试点城市,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支持在沈高校发展。启动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改扩建工程,加快市一院改扩建进度,市儿童医院、骨科医院、妇婴医院新建和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推进4所县级中心医院建设,建成35所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工作。建设沈阳博物馆、艺术大厦等文化设施,打造艺术精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十一届省运会。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信访稳定工作“沈阳模式”,健全信访稳定工作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完善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加大食品药品监督抽查力度,保障食品药品和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积极支持驻军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开创“双拥共建”新局面。

  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各位代表,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加强廉洁自律,重实际、求实效、办实事,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全面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任务艰巨而繁重,使命神圣而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咬定发展目标,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为加快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